談到梯形濾杯,相信大家一定會想起梯形濾杯的祖先,也就是Melitta。關於Melitta的歷史,網路上已經有許多的資料可以找了,這邊就不多贅述啦 。

這篇要跟大家分享的,是近五年咖啡店家營業用常見的梯形濾杯。

除了千禧年初期時的店家常用的Kalita濾杯外,近年慣用梯形濾杯的店家中,有不少店家是使用 "三洋濾杯",也就是 日本咖啡界教父等級的 巴哈咖啡  老闆 田口 護 先生 用的濾杯。

這次實驗,我將使用4款濾杯進行流速比對,分別是:

1. Melitta 1X1 樹酯濾杯

2. Kalita 101 陶瓷濾杯

3. Kalita 101 波佐見燒 陶瓷濾杯

4. 三洋 有田燒 Coffee Dripper 101 陶瓷濾杯

同樣的實驗的參數,除了濾杯外,其餘皆相同。

水: 常溫RO逆滲透水

TDS:0.03ppm

水量:250克

濾紙:Kalita 101 無漂白濾紙

智慧秤:ACAIA

 

實驗方式:

1.將下座方在智慧秤上,上座(濾杯)置於手沖架上,與下座分離

2.將濾紙折好後套在濾杯上,將250克的水一次灌入罩好濾紙的濾杯中

上圖是 Melitta 1X1 樹酯濾杯瀝乾後,濾杯與濾紙貼合的狀況,由照片中看的出來,由於肋骨的分佈關係,使得濾杯與濾紙貼合的部分僅於肋骨頂端處有貼到。再讓我們看看流速的變化:

由上圖中,上方式總水量累積的速度曲線;下方則是壓力曲線。

根據圖中的狀況可知,或許是出水口偏一邊的關係,水壓一直很穩定,約在1分52秒時,壓力才開始下降,代表流速變快了,而此時的水位正好降至肋骨的位置,完全瀝乾的時間約為兩分鐘。

上圖是 Kalita 101陶瓷濾杯瀝乾後,濾杯與濾紙貼合的狀況,由照片中看的出來,由於肋骨很淺,使得濾杯與濾紙貼合的狀況幾乎是全貼住的情形。再讓我們看看流速的變化:

根據圖中的狀況可知,與Melitta 1X1的狀況有著很明顯的差異,壓力約在第20秒時就開始下降了,完全瀝乾的時間也是約47秒,明顯的比Melitta 1X1快很多。

 

上圖是 Kalita 101波佐見燒濾杯瀝乾後,濾杯與濾紙貼合的狀況,由照片中看的出來,肋骨比Kalita 101陶瓷濾杯深很多,而濾杯底部也加深了,使得濾紙底部完全貼不到濾杯的底部,這樣的斷差剛好形成的一個空間。再讓我們看看流速的變化:

根據圖中的狀況可知,與Kalita101陶瓷濾杯的狀況也是有很明顯的不同,壓力約在第14秒時就開始下降了,完全瀝乾的時間更是提前在約30秒左右,明顯的比Melitta 1X1 及Kalita101都還要快的多。

最後是 三洋 101陶瓷濾杯瀝乾後,濾杯與濾紙貼合的狀況,由照片中看的出來,肋骨是深的,所以濾紙與濾杯貼合的區塊並沒有太多。濾杯底部則是一的大孔,與Kalita的三個小孔不同。再讓我們看看流速的變化:

根據圖中的狀況可知,較Kalita波佐見燒的流速有一點點差異,壓力約在第5秒時開始等速下降,完全瀝乾的時間約35秒。

上圖是我將四款濾杯的流速狀況重疊後的比對圖,顏色分別是:

藍色: Melitta 1X1 樹酯濾杯

紫色:Kalita 101陶瓷濾杯

綠色:三洋 101陶瓷濾杯

紅色:Kalita 101波佐見燒

從這個比較圖中,也證實到這四款內部結構不同所懺生的差異性。

波佐見燒因為底部沒有貼死,反而是流速最快的;而 Melitta 1X1 樹酯濾杯 因為出水口在側邊,而且是高於做底部,流速是四款中,最穩定,也是最慢的。

而Kalita一般款與三洋的結構較接近,因此流速的狀況也較為接近

以上給大家參考。

 

文章標籤

芽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印象中是2013年的夏天,在朋友那邊偶然翻開一本名叫 グッとくる コーヒー 的雜誌,其中一頁談到了各家濾杯的差異性比較,由於內容是日文的,所以不是很了解內容。

直到2014年,看了 咖啡大叔 發表的一篇 手沖咖啡濾杯學問大!魔鬼藏在流速裡。 後,我才明白這篇文章主要的用意,實際實驗後也的確有其道理存在。

於是,我接續著咖啡大叔 的試驗,更進一步分析濾杯內部肋骨對於流速的影響。

這次實驗,主要是針對 KONO 1~3代 的肋骨設計,對整體流速會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及比對

 

實驗的參數,除了濾杯外,其餘皆相同。

水: 常溫RO逆滲透水

TDS:0.03ppm

水量:250克

濾紙:KONO MD-25 1~2人用漂白濾紙

智慧秤:ACAIA

 

實驗方式:

1.將下座方在智慧秤上,上座(濾杯)置於手沖架上,與下座分離

2.將濾紙折好後套在濾杯上,將250克的水一次灌入罩好濾紙的濾杯中

上圖示 Kono 一代瀝乾後,濾杯與濾紙貼合的狀況。再讓我們看看流速的變化:

由上圖中,上方式總水量累積的速度曲線;下方則是壓力曲線。

根據圖中的狀況可知,約在第7秒時,壓力開始下降,代表流速變快了,而此時的水位正好降至肋骨的位置,完全瀝乾的時間約37秒。

 

上圖示 Kono 二代瀝乾後,濾杯與濾紙貼合的狀況。再讓我們看看流速的變化:

根據圖中的狀況可知,與一代相同的,壓力約在第7秒時開始下降,完全瀝乾的時間也是約37秒。

 

上圖示 Kono 三代瀝乾後,濾杯與濾紙貼合的狀況。再讓我們看看流速的變化:

根據圖中的狀況可知,與一、二代的差異有較明顯的不同,壓力直至第25秒才有明顯的變化,完全瀝乾的時間約35秒,可見肋骨變短且變淺對於流速有著極明顯的影響。

我再把一至三代的流速曲線圖做個重疊的比較分析:

上圖藍色是一代的數據,紅色是二代,綠色則是三代。

可以看的出,一、二代的狀況極為接近,但三代的流速則明顯的慢很多,初步判斷原因應該是肋條的形狀與一、二代有著明顯的差異。

之後再來開一篇文章對其他的錐型濾杯做流速分析,應該就能更確定影響的因素是甚麼了。

 

文章標籤

芽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還記得在 Ethopia Gesha Village JR.-252627批次介紹 這篇文章中,提及過Gesha Village商業化種植的品種有  Illubabor、Gori 和 1931三種,今天就來介紹Goric和1931兩個品種的豆貌吧。

上圖是 Gori Geisha生豆的豆貌,大小很接近 Heirloom ,但有些平豆的豆貌則與大家認識的Geisha 1931很像。相信眼尖的朋友看得出來,這支是日曬處理法,生豆的香氣充滿著熱帶水果般的調性。

這是熟豆的豆貌,杯測時的風味帶有:鳳梨、橘子、水蜜桃、龍眼蜜及柑橘香,冰鎮後宛如加了許多熱帶水果般的蜜香紅茶,非常消暑。

上圖是 Panama Finca Kotowa Las Brujas Geisha 1931 水洗處理,就是大家常見的Geisha豆貌了,由於生豆太過常見,這邊就不另外放照片了。大小類似Typica,但風味上與Typica差很多。

這是水洗Geisha雖然不是很頂級的,但也有一些我在2009時喝到的翡翠莊園Geisha的影子,那獨特的咖啡花香一直是迷人之處阿!

文章標籤

芽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週分享的 Ethiopia Gesha Village JR. 自週日中午烘好後,忍了52小時,還是忍不住開沖了

從上圖可以看出,水粉比拉到17.9,顏色還是這麼深!可見得能萃取的東西有多少了。

萃取參數如下:

1.榛木濾杯,KONO MD-25漂白濾紙

2.月兔印0.7L琺瑯壺

3.14.5克粉,富士R220平刀,刻度3

4.悶蒸水溫96度、悶蒸水量28克、悶蒸時間30秒

5.採多次斷水不築粉牆,控制水壓平衡的方式持續注水至總重250克結束

6.上座水位瀝乾後的總萃取時間為3分37秒

7.飲用器皿:日本建築師  妹島和世(Kazuyo Sejima) 2007年為Alessi設計的骨瓷花茶杯(杯具使用原因會另外再寫一篇說明)。

飲用心得:

我想應該是土壤和產區的因素吧,嚐下第一口的印象,和2015年第一次喝到Gesha Village的水洗Gori Gesha調性非常接近,

一入口時,較明顯的是桃子及咖啡花般的白花香,但還有太多東西同時炸開,還來不及好好認識她們時,就來到中段的冰糖、荔枝,以及許多層次的甜味,導致唾液瘋狂的分泌著!尾韻是咖啡花般的白花香氣持續停留在鼻腔。

附上底水的照片,顏色其實還挺深的,表示還能再榨出不少東西,很期待接下來還會發生的變化。

文章標籤

芽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消費者對於咖啡品質意識的抬頭,咖啡的革命也從第一波的即溶咖啡,來到追逐著從生豆、烘焙、萃取方式皆很講究的第三波革命,也就是精品咖啡(SpecialtyCoffee )了。

近年來,咖啡生豆品牌中,大家最有印象的,相信非 ninety plus 莫屬了。其實筆者在2009年第一次喝到 "真心話  Nekisse" 時,印象極為深刻,便持續注意著 ninety plus的最新資訊,近期ninety plus還會持續推出新的品項,屆時再和大家分享。

 

近年生豆品牌除了ninety plus外,大家最有印象的應該就是 Gesha Village了,該品牌主張回到Gori Gesha種的發源地,位於衣索比亞西部,Bench Maji Zone,佔地475公頃的咖啡農場復育這樣的美好,是非常棒的想法。

undefined

JR.是Jimma Agricultural Research Center(吉馬農業研究中心)的縮寫。
Jimma是衣索比亞經濟發展相當重要的城鎮之一,Jimma Agricultural Research Center為了追求高品質的經濟作物,用了相當大的心血開發。

這支豆子命名為 JR.,起因是由植物學家Dr.Girma博士於Jimma Research Center所培育出的品種。除了是該研究中心的縮寫之外,同時也是該研究中心所培育出來的品種之一,因此也可以稱之JR.種。 

今天介紹的JR.種,是種植在Gesha Village東南側的Gaylee區。該區地勢相當陡峭,雨水量亦相當的充沛,正是JR.種最適合生長的環境。

看照片中的豆貌很清楚,相當的翠綠圓潤,且硬度相當的高。

 

這次介紹的JR.為第252627批次。此批生豆採水洗處理法(Washed Process),特別的是,為了追求風味層次上的穩定度及極致性,這批生豆的 "靜置期(Resting)"特別要求長達半年的時間,

非常期待開烘後的狀況,預計下週開始烘焙,屆時再跟大家分享風味上的描述。

文章標籤

芽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